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延吉人,我是一个吉林人,但当年因为考入延边大学而来到延吉的时候我对这个城市感到并不陌生而是种莫名的亲切感,这大概就是因为这座城也是由座座桥梁连接着两岸的,白天桥上车水马龙,城市精气神十足,当入夜以后,桥上霓虹亮起,整座城慢下来了,也仿佛温柔了起来。而在众多桥中,有一座桥承载了太多的延吉记忆,这座桥就是延吉桥。
延吉桥原名为延平桥,始建于宣统六年即1909年2月,距今已经有108年的历史了,是延吉市最早的桥。当年的延平桥是一座木结构的大桥,长240米,而宽仅仅6米。而木桥终究是不结实的,1934年7月,延平桥被洪水冲坏,当时伪满加设临时木桥维持通车。直到1935年,盘踞在延吉的日伪当局从军事战略需要出发,开始在布尔哈通河上架设永久性桥梁,即延吉桥。
1936年延吉桥竣工, 为了庆祝新桥竣工,当时的延吉街公所联合延吉县公署,举行了盛大的新桥开通式。开通仪式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走桥”,所谓“走桥”是指必须选出三代完全人,即祖父、父、孙三代夫妻健在者,这是最有福的人,让他们第一个过大桥。找成双成对的夫妻多的是,但要在死亡率较高的旧社会找三代人夫妻都健在的,可着实不易啊。经过全城挑选,选出了北山小学王墨林老师的三代全家人。这三代人是他的父母,他本人及其老伴,他儿子、儿媳,走桥当日大家都佩戴着大红花,笑容可掬,这家人便第一个走上桥,随后是延吉县、延吉街机关团体、工商业者、军警,然后是中、小学学生,队伍的最后边是秧歌队。当时的场景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旗招展,人山人海。这一天是1936年6月24日,这是延吉有史以来,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全长240米,宽12.9米。而延吉桥也成为横跨布尔哈通河,连接着城市南北两岸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延吉市标志性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不仅仅见证了延吉的社会变迁,也融入了人们的寻常生活,成为那点滴故事里重要的画面背景。
在这里我要分享我外公外婆与延吉桥的一个小故事,1961年我外公21岁,来到延吉3172炮兵团服兵役,后转到3168部队卫须区司令部,当时的司令部就离延吉桥不远,在他的记忆中延吉桥在当时是非常壮美的,每年盛夏季节我外婆来到延吉看望我外公,傍晚吃完晚饭都要到桥边走走,我外公对我说:“夕阳下,延吉桥美,衬得人更美,要是赶上下雨天,雨后桥上没准就架了一道彩虹出来,看到这样的景象的话你外婆就开心坏了。但每次离别也在这桥上,看到她在桥上渐行渐远,那滋味,难受的很。”后来他还跟我说,其实那时候他们在延吉桥上散步日子是他年轻时关于爱情记忆里最美好的时光。
是啊,多少人在这里留下了回忆,这便是这座桥在岁月中悄无声息给我们脑海中印下了痕迹,当时也许苦辣参拌,但多年后想起,总是甜的。当然延吉的发展从未停下脚步,对延吉桥的维护与翻新也一直前进着,1986年因重新修补,桥面拓宽9.1米,至此桥面宽为22米,桥两侧架设青花岗岩栏杆及栏杆扶手,并在栏片镶嵌铸铁梅花鹿和杜鹃图案。2005年、2009年延吉市政府对大桥进行了承载能力检测,经检测大桥为危桥,因此,延吉市政府决定于2010年对延吉大桥进行重建。2010年3月1日新延吉大桥工程开工建设,2010年12月1日实现通车。桥长240米,宽51米,双向六车道,桥头两侧设计了四个弧型主题广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现今的延吉大桥不仅拓宽了道路,而且成为延吉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延吉桥从清朝始建,经历了伪满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直至今日,这座桥见证了这座城的发展,桥上的点滴变动都有擦不去的历史痕迹,一砖一瓦都承载了太多的延吉记忆。延吉桥用百年的岁月守护着延吉,从车马都慢的日子到车水马龙的今天,当我们重新翻开历史画卷,不仅看到百年留下的感动,还有那尘封记忆里的惊喜。
【责编 王春荣】
版权声明:
本平台为《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单位、自媒体转载或者传播《延吉新闻网》《延吉新闻网微信平台》版权内容的,必须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作品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