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荣幸能够站在这个演讲台上,与大家一起来分享我们延吉籍的优秀儿女、东北抗日联军高级指挥员、抗联第四军军长——李延平烈士的英雄业迹,共同去感受8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延边,作为全国的革命老区之一,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先后涌现出17733名革命烈士和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正是延边人民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真实写照,李延平烈士便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
1903年,李延平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县城郊的一个贫农家庭,“九·一八”事变全面爆发后,李延平目睹了日军的种种暴行,看到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同胞们,他无法按捺心中的愤怒之火,告别妻儿奔赴抗日救国的疆场。临行前,他深情地嘱咐两个孩子:“你们在家里要听妈妈的话,等爸爸把日本鬼子赶走以后,咱们再一起好好学习,好好劳动,建设咱们美丽的家乡!”妻离子散是痛苦的,但李延平深知不把侵略者赶走,百姓永无宁日!
参加抗日救国军后,李延平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在一次松乙沟战场上,他利用春风大,草木易燃的自然条件,以火攻击敌人,日军被打得焦头烂额。这便是抗战史上著名的“火烧松乙沟战斗”。
有一天,李延平从群众中得到消息,有敌军运输车队通过万丈沟一带。他立即率领自己的分队,选择有利地形埋伏好,汽车进入埋伏圈后,他一声令下,突袭敌人。伪军有的当即被打死,有的交了枪。当游击队把缴获的全部物资分给当地群众时,群众高兴地说:“抗日游击队真是为国为民的好军队啊!”
1935年底 他从莫斯科学习归来,重返东部队任职之前,回到了延吉家乡,看到了离别四年之久的妻儿和爹娘。这是多么值得留恋的亲人和家乡啊!但是由于革命事业的需要,他在家里只停留了短短的两天。在临走的时候,他告诉亲人们:“我不在家,家里确实有很多困难,将来革命胜利以后,我们将和全国人民一样,过着有吃有穿的幸福生活!”这些就是李延平和家人说的最后几句话。可这句话就是李延平最朴实的信念和梦想。
1936年,李延平被任命为抗联第四军军长, “七·七”事变后,东北抗日武装斗争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日军调动大批兵力,扩大侵华战争。东北抗日形势非常严峻,李延平率领部队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开辟五常、舒兰新区。1938年他的部队在五常县遭到敌人的重重包围,残酷的战斗加上饥饿和寒冷,牺牲的、掉队的、叛变的,身边仅存10余名战士。但是坚定的意志、坚强的信念,使他不屈不挠,战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1938年 12月20日,这位抗日高级将领,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李延平,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5岁。
李延平是牺牲了,但他的信念、梦想是实现了。就像李延平给家人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将来革命胜利以后,我们将和全国人民一样,过着有吃有穿的幸福生活”,如今他的家乡-延吉市,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延吉市革命烈士陵园里的李延平烈士的雕像,永远散发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鼓舞着家乡人民在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创新创业,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的故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朗诵一段李延平同志在抗日时期,满怀胜利之情写的一篇题为《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诗歌:
我们在各个战场上都打胜仗。
为了从祖国领土上赶走日本法西斯,
同志们不断地战斗在寒冷的疆场。
脚下雪花越铺越厚,霜雪凝成的冰溜越挂越长。
严寒不能把英雄们吓倒,千万个神枪手挥动着步枪。
冻得麻木的手继续射击,尽管血水脑浆溅满了衣裳。
把抗日游击战争进行到到底,
胜利的火花闪耀着一簇簇红光……
【责编 王春荣】
版权声明:
本平台为《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单位、自媒体转载或者传播《延吉新闻网》《延吉新闻网微信平台》版权内容的,必须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作品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