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延吉市住建局检测公司的季洁晶。我今天给大家演说的是历经百年风雨 承载万千巨变 讲述“延吉桥”的故事。
提起我们延吉的桥,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很多,比如天池大桥,延西桥,立交桥,局子桥,新民桥,彩虹桥,还有正在建设中的延川大桥。而我要讲述的便是这众多桥梁中历史最悠久的,在我市起着最重要作用的 “延吉大桥”。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延吉桥叫“延平桥”,在宣统6年(1909年)2月开始修建,是一座木结构的大桥。它横跨在穿城而过的布尔哈通河上。布尔哈通是一句满语,在满语里是吉祥的意思,这条吉祥之河把延吉这座美丽小城分成了南北两个区域,而它则成了连接南北的重要纽带。
说起延吉桥,我们就不得不说起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人士“赵聋子”的故事。延吉有个商人叫赵广滋,因他从小耳朵有残疾,所以人称“赵聋子”。他很有经商天赋,他的成品服装生意曾畅销东三省各大城市,生意兴隆,利润丰厚,逐渐成为延吉首富,当时,侵占延吉的日伪当局计划在布尔哈通河上修建一座永久性桥梁,可他们又不愿自己出钱,于是逼迫赵广滋出钱修建,1936年8月在赵广滋的出资下这座桥建成了,取名为“康平桥”。这座本来为方便延吉百姓的桥梁,竟被日伪当局向过桥的百姓收取过桥费,甚至后来,日本在投降前为筹集军费又逼迫赵广滋出巨款买回康平桥,并威胁他说,不买便把桥给炸了。赵广滋认为这座桥不仅凝聚着延吉百姓的心血,更是侵略者欺压国人的见证,便答应了他们,而康平桥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
在过去的70多年里,延吉桥经历了多次的翻修和扩建。2009年,延吉桥经检测评定为危桥,已不具备设计通行能力。市政府当机立断,决定重建延吉桥。在得知重建延吉桥的消息时,我特意去看了一下,很多人在拍照留念。其中有一位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桥上踱来踱去,时而抚摸栏杆,时而驻足远望,那专注的神态似乎在告诉人们,这座桥是他的一位亲人。通过攀谈得知:原来老人住在桥的这头,却要到桥的那头上班,从20多岁一直到现在70多岁,有事没事老人都已经习惯于来往桥的两头,而如今却要拆了,我们从他的眼里看到了太多太多的不舍,而无论怎样这座桥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终究是要化作留在老人记忆中的一抹风景。
重建延吉桥的号角终于吹响了,然而在建设初期,罕见的倒春寒给施工增加了难度,7月28日,又遭遇了50年一遇的洪水,致使工程实体损毁较重。为保质保量保工期,广大住建系统的干部职工发挥出“抢晴天,战雨天;向黑夜,要时间”的拼搏精神,上下齐心、日夜奋战,用了仅仅270天,便向延吉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座桥被重新命名为“延吉大桥”。
“推陈出新修数百年崎岖之路,改天换地造千万人来往之桥。”现在的延吉大桥正以稳健的身姿横跨在布尔哈通河之上,不仅肩负着为行人提供便利,通达布河两岸的使命,更见证着延龙图新区茁壮成长,记录着龙山恐龙园的大放异彩,作为现代化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主桥上部采用飞鹤拱造型,着力凸显了朝鲜族民族文化特色,象征着延吉正在腾飞,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桥头设计了四个弧形主题广场,以朝鲜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歌舞为主题,以大型雕塑为中心,为市民休憩、散步、运动提供了场所。
徜徉桥上,凭栏追思,对每个延吉人来说,它是古老的,它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百年风雨,凝聚着一代代建设人的心血,承载着延吉人民对它的深深依恋;它又是年轻的,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不断带给我们希望,激励着延吉人民在未来的日子里勇敢地迎接挑战,建设延吉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编 王春荣】
版权声明:
本平台为《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单位、自媒体转载或者传播《延吉新闻网》《延吉新闻网微信平台》版权内容的,必须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作品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