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境域的土地开发利用历史较早,据延吉境内出土的猛犸象白齿和肢骨化石及纹饰陶证明,旧石器及新石器时代,延吉境内就有人类居住。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对东北实行封禁达二百余年,南岗(今延吉市)属南荒围场。在封禁期间,境内鲜有人迹,偶有采东珠人参者出入此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山东、直隶等省连年遭灾,大批灾民出关谋生,一部分人冒禁流入南岗。同治九年(1870年),朝鲜灾民冒禁进人南岗地区垦荒。光绪七年(1881年) 12月,清政府废除封禁旧制,实行实边政策,在延吉设“南岗招垦分局”招民垦荒。从此,人们开始了对延吉这块沃土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土地开发利用
一、耕地开发
(一)旱田开发
清道光廿一年(1841年),垦民孙长海在今兴安乡平安村开荒2.7公顷,种植了大麦和玉米。在今长白乡新丰村,垦民王济开荒3.4公顷,种植了大豆、谷子。清咸丰年间,来自图们江南岸的朝鲜灾民和我国山东、河北一带的垦荒农民,冒着被官府驱赶、捉拿的危险,前往开垦这块处女地。一时间,南岗地方终日烟气冈冈。但鉴于开垦尚属非法,初始多数垦民不敢滞留,都是春来秋返。尝到甜头的垦民越聚越多,清政府虽三令五申不准开荒,但这股潮流还是抵挡不住向前发展。至光绪七年(1881) 年,清政府决定将封禁200余年的南荒围场废除“封禁制”,允许开发这一地区, 设立治起科,在南岗也相应设立招垦分局,此时南岗有垦成熟地18 939.62公顷。山东、河北一带垦民携家带口前来落脚谋生。招垦局准许他们认领荒原,并发“四至土地执照”, 因当时“四至执照”未标明地亩,领有此照的一些垦民擅自扩张土地,一时间出现了许多因人手不够不开垦土地。
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划出图们江左岸长约350公里、宽约20-25公里地带,允许朝鲜北部农民越江垦荒,并设立越垦局。正处于日本国统治之下的朝鲜农民大批涌人此地垦荒,其中许多人成为领有“四至执照”者的佣工或佃农。
光绪十五年(1889年),朝鲜北部发生特大灾荒,朝鲜灾民再次大批涌入今延吉境内开垦。
光绪十六年(1890年),一韩姓的农民串通官府,不断开垦和扩大土地,面积达100公顷,成为延吉地区第一个“占山户”。
1919年,垦民陆续在今长白乡的东光、东风、明新村,小营乡民主、吉兴、光进、民兴村,烟集乡的利民村,兴安乡的兴安村一带开垦,其面积为1875公顷。至1928年延吉区域内的平原、丘陵、台地及30度以为坡地基本开垦完毕,垦植率达17.9%,但其开垦质量及产量一般很低。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路者为解决国内粮荒和侵略战争的需要,定出庞大的开垦计划,在延吉地方内安置日本人大量开垦土地。诱迫衣民开荒,陆续开发了小营子、祥发源、鹤柴洞、养气洞、长河洞、达理洞、龙埔洞、龙河等地段的丘陵地万余公顷。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延吉全境得到解放。中共延吉市委广泛发动贫雇农包括中农,实行土地改革,鼓励贫困农民对荒地的勘测和开垦,使旱田面积骤增。1948年,延吉县政府做出了“生荒地谁开垦归谁,而且免征公粮”的决定。1950年采取对积极开垦并有贡献的农民实行奖励措施。1955年明确规定,在管理好原有耕地的条件下,“捡种荒地和新开不交公粮”。据统计,1947年到1948年两年间,开发早田1千余公顷。1957 年延吉市旱田总面积达到5382 公顷。
新中国成立后,延吉市人民政府规定:私人开垦的荒地,土改时如未明确分给开垦所有者,产权仍归原主,并根据已使用之年限及开垦时所费劳动力之大小,双方可约定继续由开垦人耕种的年限,以抵偿所费之劳动。这样更加稳定了农民开垦积极性。1953~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延吉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关于“开垦荒地,扩大面积”的部署。但是当时的土地开发利用是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取得的,所以,毁林、毁草者有之,加重水土流失者有之,意欲取得经济效益,反而大大破坏生态和降低了社会效益。
党中央于1961年实行调整方针政策,提出“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为此,延吉市农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在农业学大寨时(70年代),延吉市同全国各地一样,开展修大寨田运动。在这一时期, 延吉市各农村乡镇为提高粮食总产量,不同程度地对不利用土地和废弃地进行了开发。在广大农村,开垦荒地、相机造田者更为普遍,量大面广,在定程度上提高了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1969年旱田面积4400公顷。
1978年12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延吉市耕地开发逐步走上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和全面发展的健康道路。1979年,全市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恢复发展农村生产力,对提高土地利用率起到极大促进作用。1980年市政府规定新垦耕地免征农业税。1985年以后,随着市区不断扩大,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企业建设以及住宅用地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明显下降。1995年末,全市旱田总面积只有6530 公顷。
版权声明:
本平台为《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单位、自媒体转载或者传播《延吉新闻网》《延吉新闻网微信平台》版权内容的,必须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作品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