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市自开垦始,只种旱田没有水田。农民认为“土性之寒、气候之寒、天时、地利不相宜,种植水稻难期收获”。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今龙井市光新乡朝鲜族农民、开始种植水田。1921年,志仁乡甩湾子(今延吉长白乡仁坪村)朝鲜族农民挖渠道2 000多米,引布尔哈通河水种植水稻200多亩。1921年甩湾子农民再挖渠道3929米(即今仁坪南渠),从朝阳河与布尔哈通河汇合处引进河水,又垦水田495亩。同年,相继在今长白乡的新丰村、东光村,小营乡的公新村、小营村再开水田214亩。1934年,现兴安乡兴安村、烟集乡利民村农民,引烟集河水开垦水田21亩。到1937年,境内水田面积已发展到6525亩(折合435公顷)。1945 年解放后,根据东北局提出的“防洪治水为主,防洪治水与开发水田相结合,恢复较大的水田工程,广泛开发群众性小型水田”方针,延吉市政府在积极动员群众“防洪治水”的同时,大力发展水稻种植。1947年5月,东光厢和惠工厢(现长白乡工化村一带)农民改建旧渠道500米,种植水田750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布尔哈通河和烟集河上共建有11座拦河坎,水田总面积为1051 公顷。1956 年高级农业合作社时,新辟水田70公顷。进入70年代,电灌工程迅速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也随之增加,1979年水田面积增加到1674公顷。伴随人口的逐年增多,基本建设规模和菜田面积都在不断扩大,水田面积日益减少。1985 年末,水田面积减少到1547 公顷,到1995年末,水田面积再减少到1541公顷。
(三)菜田开发
据史料记载,早在光绪七年(1881年),有位李姓老汉在现新兴街西市场一带种菜2.7 公顷左右,主要品种有土豆、豆角、茄子、白菜和萝卜。光绪廿七年(1901年),毕首先、李树浩在穷八家子即现今的小营乡工农村(原工农三队),开垦菜地5公顷。此后,兴农、东明、光明、吉兴等村相继开发菜田。到解放前夕,延吉有菜农50多户,蔬菜种植面积达50多公顷。
解放后,延吉市蔬菜种植面积日益扩大。先后有小营乡的民主村、公新村、工农村、光明村、吉兴村,长白乡的东光村、新农村、东新社、东明村、东风村、仁坪村、延河村,兴安乡的东兴村、大成村、兴安村、北大村等相继成为蔬菜专业队。1953年市园艺农场创立,除栽培果树外,还经营两个蔬菜专业队。1978年,全市菜田面积为 946.7公顷,蔬菜总产量达36 192万公斤。1985年,菜田总面积增加到977公顷,蔬菜总产量达40 664万公厅。
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加,各项建设占地使菜田面积不断减少。据统计,1980年至1988年九年中,菜田面积减少54公顷,同期城市人口却增长69 164人。1990年菜田实播面积为1 147公顷,人均菜田面积不足8厘地,低于“人均一分菜田”的要求。1995年,延吉市菜田面积为1 174.9公顷。各年度耕地见下页表2-1-1。
版权声明:
本平台为《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单位、自媒体转载或者传播《延吉新闻网》《延吉新闻网微信平台》版权内容的,必须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作品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