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前言
二、政治责任
三、阵地建设责任
四、服务责任
五、人文关怀责任
六、文化责任
七、安全责任
八、道德责任
九、保障权益责任
十、合法经营责任
十一、后记
一、前言
1、媒体概况
2019年3月29日,延吉市融媒体中心以延吉广播电视台为基础组建,是吉林省第二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县市中首个揭牌单位,将延吉广播电视台整建制划入,加挂延吉广播电视台牌子。设有新闻中心、行政中心、节目中心、技术中心等4个中心16个职能部门,共有干部职工189人,其中党员98人。
延吉市融媒体中心目前已构建起“两台一网、两微一端”传播矩阵,形成广播、电视、延吉新闻网、延吉融媒APP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朝汉双语传播的良好势头。充分立足边疆地域民族特色,不断创新宣传理念和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造血式”发展新路子,打响了融媒品牌,树立了优质形象,扩大了对外影响。2019年9月3日,延吉市融媒体中心建设经验在全国县级宣传部长培训班上交流推广。2021年6月,成功争取全国广播电视区域融媒创新发展年会在延吉召开。2022年3月,成功跻身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媒平台创新力20佳。截至2022年年底,延吉融媒APP下载量达9.6万。依托省台“天池云”平台,实现了宣传资源、人员队伍、信息内容、技术应用、管理手段的互通共融。
2、媒体社会责任理念
延吉市融媒体中心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正面宣传报道引导社会舆论,凝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全面提升地方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切实履行党媒使命担当。
3、2022年度获奖情况
2022年,延吉市融媒体中心获奖作品80余件,其中,《美丽中国“鲜”到延边》系列视频入围2021-2022年度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媒产品(栏目)20佳;投资100万元举办的《2022百姓春晚》,入围2021-2022年度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十大品牌创新力大型(直播)活动。延吉市融媒体中心成功跻身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媒平台创新力20佳。

二、政治责任
1、政治方向
2022年,延吉市融媒体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力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全面展示延吉高质量发展的新成就,讲好延吉故事、传播延吉声音、树立延吉形象。
延吉市融媒体中心聚焦“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延边州成立70周年”等主题主线,结合全市各阶段宣传重点,突出抓好广播电视、延吉融媒APP、延吉新闻网“首屏首条首页”建设,推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迎州庆·感党恩·谋发展”等重大主题宣传120余个,发稿41430余条。组织“迎接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优秀广播剧展播,联合市委组织部推出《我和我的乡村》直播节目,开展“迎州庆感党恩·童声向未来”等系列直播活动50余场次。制作专题片、公益宣传片95部,发布短视频1520余条,制播公益广告80余条,《揭秘!吉祥物“龙龙”破壳记!》等短视频在全州推广转发。
2022年,延吉市融媒体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力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全面展示延吉高质量发展的新成就,讲好延吉故事、传播延吉声音、树立延吉形象。
延吉市融媒体中心聚焦“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延边州成立70周年”等主题主线,结合全市各阶段宣传重点,突出抓好广播电视、延吉融媒APP、延吉新闻网“首屏首条首页”建设,推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迎州庆·感党恩·谋发展”等重大主题宣传120余个,发稿41430余条。组织“迎接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优秀广播剧展播,联合市委组织部推出《我和我的乡村》直播节目,开展“迎州庆感党恩·童声向未来”等系列直播活动50余场次。制作专题片、公益宣传片95部,发布短视频1520余条,制播公益广告80余条,《揭秘!吉祥物“龙龙”破壳记!》等短视频在全州推广转发。




2、舆论引导


注重改进创新。成功争取延吉新闻网正式划入。规范各类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实现集中发声。贯通“新闻+政务+服务”,融合“活动+报道+直播”,坚持“看得见的广播”表达方式创新,持续构筑全面立体的宣传格局,实现广播直播节目在延吉融媒APP上同步视频直播,首创《我要上春晚》选秀节目,推出《延吉新闻60秒》《媒体看延吉》等一大批“爆款”“网红”融媒体产品。


3、舆论监督
针对涉及疫情防护、健康、科普、民生等方面的不实消息,刊发《【辟谣】紧急辟谣,这条信息是假的!》《【辟谣】“今天晚上十点开始,自来水公司在各个储水池、水厂进行消毒……”假的!》等信息11条,澄清谣言谬误,及时发布权威消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4、对外传播

促进文化交流。借助边疆地域民族特色,制作《美丽中国“鲜”到延边》系列视频,入围2021-2022年度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媒产品(栏目)20佳,进一步提升了延吉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
1、融媒体矩阵
深化媒体融合发展,有效融合广播、电视、“延吉融媒”手机客户端、延吉新闻网、“延吉市融媒体中心”抖音号、“延吉市融媒体中心”视频号、“延吉新闻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切实发挥台、网、端、屏“四位一体”融媒体矩阵的融合传播优势。


2、融媒体报道
2022年,延吉市融媒体中心聚焦“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延边州成立70周年”等主题主线,按照全市各个阶段宣传重点部署要求,突出抓好广播电视、延吉融媒APP、延吉新闻网“首屏首条首页”建设,置顶套红,推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迎州庆·感党恩·谋发展”等重大主题宣传120余个,发稿41430余条。组织“迎接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优秀广播剧展播,联合组织部推出《我和我的乡村》直播节目,开展“迎州庆感党恩·童声向未来”等系列直播活动50余场次。制作专题片、公益宣传片95部,发布短视频1520余条,制播公益广告80余条。其中,“延吉融媒”手机客户端发布信息19227条;“延吉市融媒体中心”抖音号发布作品855个,累计浏览量6214494次,点赞量29613次;“延吉市融媒体中心”视频号发布作品1042个,浏览量3068213次,点赞量15470次。
3、融合采编平台建设
延吉市融媒体中心整合广播、电视、网站、客户端、微信等媒体资源和人力资源,构建“两台一网、两微一端”传播矩阵,优化新闻资源配置,以采编力量最大化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2022年,延吉市融媒体中心聚焦“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延边州成立70周年”等主题主线,按照全市各个阶段宣传重点部署要求,突出抓好广播电视、延吉融媒APP、延吉新闻网“首屏首条首页”建设,置顶套红,推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迎州庆·感党恩·谋发展”等重大主题宣传120余个,发稿41430余条。组织“迎接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优秀广播剧展播,联合组织部推出《我和我的乡村》直播节目,开展“迎州庆感党恩·童声向未来”等系列直播活动50余场次。制作专题片、公益宣传片95部,发布短视频1520余条,制播公益广告80余条。其中,“延吉融媒”手机客户端发布信息19227条;“延吉市融媒体中心”抖音号发布作品855个,累计浏览量6214494次,点赞量29613次;“延吉市融媒体中心”视频号发布作品1042个,浏览量3068213次,点赞量15470次。
3、融合采编平台建设
延吉市融媒体中心整合广播、电视、网站、客户端、微信等媒体资源和人力资源,构建“两台一网、两微一端”传播矩阵,优化新闻资源配置,以采编力量最大化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四、服务责任
关注民生,提供政策服务信息。在全媒体平台开设延吉新闻、公示公告、教育、延边旅游、便民服务等专栏,及时准确刊播、发布惠民政策、政务信息等内容,积极发挥媒体信息服务作用。
贴近生活,提供生活服务信息。及时报道、发布与群众紧密相关的菜价、油价、天气、交通、健康、卫生等信息资讯。


2、社会服务
聚焦民生服务靶向。“自下而上”整合媒体、民生和政务服务,向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自上而下”通过延吉融媒APP聚焦主题主线,推出新闻资讯、党务政务、理论学习、便民服务、音视频直播点播、互动交流等多样化功能。开启“指尖问政”,将“吉事办”政务服务平台链接到“政务服务”专题,整合全市各镇、街道及重点部门微信公众平台,实现预约挂号、生活缴费等基本民生服务事项一键办理。
3、公益活动
积极刊播公益广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2022年,围绕生态环境保护、讲文明树新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内容,制作专题片、公益宣传片95部,制播公益广告80余条。
大力宣传慈善募集活动,提高公众慈善意识。利用主流媒体在公益事业宣传中的公信力和引导力,深入挖掘慈行善举事迹和先进典型人物,讲好慈善故事。推出《延吉市慈善总会接收社会捐赠公告》《新兴街道携手“隆玛特”开展慈善捐赠活动》等报道,在全社会营造和谐向善的浓厚氛围。


开设专题直播,助推乡村振兴。在延吉融媒APP开辟“爱心助农”专题,组织编辑、记者、主持人深入各镇村屯、百姓家中,开展“惠农直播带货”活动,以融媒之力解群众之忧,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联合多部门推出《我和我的乡村 喜看乡村新变化》等线上直播节目,通过对话“驻村第一书记”等形式,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生活新气象、新变化和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
五、人文关怀责任1、民生报道
围绕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推出《“吉林巧姐”培训 带动困难妇女就业》《延吉法院发出该院首份家庭教育指导令》《【迎州庆 延吉在行动】延吉市主城区电力设施改造工程接近尾声》等报道;在全媒体平台开设“全民国防教育”“服务企业月”等新闻专题栏目。


倡导营造全社会关爱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新风尚。刊发《聚焦留守儿童 帮扶烟集学子》《延吉市残联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助学金发放工作》《智慧助老志愿服务 让老年人变身“短视频达人”》《35名妇女获“吉林大姐”巾帼家政培训结业证书》等报道,体现人文精神,传递党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


2、灾难和事故报道


3、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制作相关短视频、海报等,通过全媒体平台推出“乡村振兴”“先进人物事迹”“道德文明”等正能量报道,传达正确立场、观点、态度,培育激发向往美好生活、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坚持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制作相关短视频、海报等,通过全媒体平台推出“乡村振兴”“先进人物事迹”“道德文明”等正能量报道,传达正确立场、观点、态度,培育激发向往美好生活、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提升精神境界,加强青少年教育、平安建设、家风家教、卫生健康等方面的全面宣传,推出《【传承优良家风 引领文明新风尚】言传身教 让好家风代代相传》《高考不是终点 而是新的开始》等报道,启迪思想。


六、文化责任
开设《文明延吉》《致敬劳动者》《第五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微视频)优秀作品展播》《党建之窗》等专题专栏,推出文明家庭、道德模范、文明单位等一系列导向鲜明、内涵丰富、彰显时代精神的报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新风,弘扬社会正气。
2、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媒体传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大众视野,在全媒体平台推出《延吉印象》《故乡之歌》等融媒栏目,《知年俗 品年味》等系列微视频、海报,“朝鲜族传统婚礼”“象帽舞”等系列宣传片,让更多群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3、推动提升科学素养
开设《专家说防疫》专栏,刊发相关科普知识300余条。推出《无人机“上岗”施肥忙 科技助农促振兴!》《关爱儿童健康成长 科普惠享祖国未来》《青年航天科学家黄震剧透:航天人也追科幻片找灵感》等科普活动报道,推动提升科学素养。

七、安全责任
八、道德责任
1、遵守职业规范
严格遵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牢固树立采编人员正确的新闻理想和职业操守,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严格要求采编人员践行“四力”,深入基层采写真实准确、客观生动的新闻报道。严禁有偿新闻、新闻敲诈行为。尊重原创,保护版权,对转载稿件一律注明稿件来源或原创作者的署名。
2、维护社会公德
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注重挖掘在文明诚信、环境卫生、抢险救灾、志愿服务、弱势群体帮扶等方面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生动案例,推出《延吉市今年评选出“文明诚信商户”266家》《五一我在岗 环境卫生我保障》《延边注册志愿服务组织2200多个 志愿者25万余人》《延吉市残联精准帮扶残障人士创业就业》《延吉市妇联“一对一”精准帮扶困难母亲》等报道,弘扬社会正气,传递真善美。


3、接受社会监督
九、保障权益责任
1、保障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延吉市融媒体中心保障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支持保护正常采编行为,为受到侵害的采编人员进行维权。
2、保障从业人员薪酬福利
延吉市融媒体中心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事业编制人员工资由人社部门核定,市财政按时全额统一发放。外聘人员依法签订第三方聘用合同,工资以在编人员同工同酬标准,由本单位按时发放,并缴纳五险一金,同时提供差旅和误餐补贴,按规定执行请销假制度。
3、规范新闻记者证管理
按时办理新闻记者证年度审核工作,按程序为符合条件的采编人员申领新版新闻记者证,及时收回注销离职、退休等采编人员的新闻记者证。

4、开展员工教育培训
十、合法经营责任
1、经营行为
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网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的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广告制作播出管理审查制度,规范经营行为,严格做到采编与经营两分开,依法依规开展与业务相关的广告活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按规定及时向市财政上缴经营收入,不刊播违法违规广告。
十一、后记
1、回应:2021年,因疫情防控等原因,涉及教育、民生类新闻报道数量减少。2022年,提前策划相关新闻选题,创新新闻传播载体,加大教育、民生等方面的宣传报道。
2、不足:一是专业人才短缺,引进困难。二是打通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最后一公里”,亟需平台建设经费支持。三是受疫情影响,硬广全面下滑,经营创收举步维艰。四是广播缺少一个频率,严重影响意识形态工作水平。
3、改进:针对问题和不足,延吉市融媒体中心将认真对照检查,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在今后工作中,延吉市融媒体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省、州、市党代会精神,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持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壮大主流舆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美好延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版权声明:
本平台为《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单位、自媒体转载或者传播《延吉新闻网》《延吉新闻网微信平台》版权内容的,必须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作品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