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至31日,中省直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中调研采访团深入汪清、延吉两地,在行进中挖掘动人的故事,用笔和镜头记录感动。
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场秋雨过后,山中的蒙蒙雾气让吉林汪清爱国主义教育中心更显庄严、肃穆。“这是一面特殊的红旗……”步入吉林汪清爱国主义教育中心“烽火”主题展厅序厅,该中心教育培训部副部长李蕾的话,引起了记者们的注意。“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广场东西两侧共摆放了100面红旗,每一面都有唯一的收藏编号,赠给全国100个红色之城、红色企业、大中小学收藏。大家看到的这面红旗,编号是第050号!”话音刚落,记者们便围上前,用镜头记录下“红城”中的这一抹“中国红”。
红色文化,承载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

今年7月,吉林汪清爱国主义教育中心成为延边州首批4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之一,现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学习实践的“重要渠道”、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阵地”。
“随着更多史料被不断挖掘出来,英雄事迹更加生动、细化和丰富,展厅每一处都让我深受感动。从中不难感受到延边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来自新浪吉林的周和如是说。
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下一代的心灵深处
走进汪清县第四幼儿园,仿佛走进了充满童真童趣的乐园。在幼儿园一楼“国粹苑”里,灯光昏暗,小朋友们个个端坐,不错眼珠地看向前方,眼神里闪着好奇、惊喜的光。原来,他们正在看一场讲述花木兰替父从军故事的皮影戏。
“本月,我们以皮影戏为主要内容,讲述传统故事、英雄故事,特别是儿童英雄的故事。上个月,表演了56个民族的舞蹈串烧。每个月,‘国粹苑’都有不同的活动主题,每天也都有新鲜的内容。”汪清县第四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兼园长李海兰说,“国粹苑”已成为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和体验非遗文化的场所。
近年来,汪清县第四幼儿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融入日常管理、课程建设和保育教育全过程,以党建为引领,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太好玩了,真想加入他们体验一下!”腾讯新闻记者张金如兴奋地流连在每个区域,感叹独具特色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带给孩子们的收获与改变。
不久前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殊荣的李海兰动情地说,投身家乡学前教育事业三十年,她始终坚定地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今后将持之以恒地开展好爱党爱国教育,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在下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
同样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有延吉市中央小学校。

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亲如一家
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区以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闻名全国,是首批吉林省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程示范试点、首批延边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和全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中心。记者随调研采访团探访丹英社区,经过一段长约200米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路,道路两侧绚丽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彩绘墙瞬间将人拉入了团结互助、相亲相爱的浓厚氛围。丹英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王淑清说,这条路是各族居民到社区学习、办理业务、开展活动的必经之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民族团结路”。

今年5月,丹英社区在州及延吉市相关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延吉市北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具体指导下,用时两个月,精心设计和打造了全州唯一一家社区研学中心——丹英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中心,将原来的“蒲公英之家”升级改造为“红石榴之家”,并将其作为研学中心的主阵地。
“红石榴之家”揭牌后,不仅成为辖区各族居民群众开展活动的“新家”,也树立了建设互嵌式社区的“新样板”,州内外各级各部门纷纷前来参观学习。

“‘我的国’‘我的家’‘我的社区’,‘红石榴之家’各区域的名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想,‘丹英’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丹英’,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份真挚、热烈的家国情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吉林总站记者王吉晨感慨地说。
行走在延边大地上,团结友爱的感人故事、动人瞬间不胜枚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处处可感。也正是因为这些,今天的延边焕发活力,明天的延边充满希望。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葛威/文 陈延龙/图
来源:延边日报
复审:李军广
终审:王春荣
版权声明:
本平台为《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单位、自媒体转载或者传播《延吉新闻网》《延吉新闻网微信平台》版权内容的,必须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作品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