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综合减灾创示范 筑牢民生安全线

2025-11-28 季芳旭 延吉新闻网
  近年来,延吉市围绕组织管理、风险治理、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提升综合减灾能力,在无经验借鉴情况下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全力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切实提高全市自然灾害防治水平。

  今年10月,延吉市被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应急管理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

  高位推动强领导,下好部署“先手棋”

  自2019年被确定为首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和“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县”双试点单位以来,延吉市迅速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47个职能部门和各镇(街道)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推进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同时,加强与上级部门对接,及时解决创建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建立“月督办”制度,将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工作纳入全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定时监督检查。

  组织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申报工作。目前,25个村(社区)获评“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占全市城乡社区比例的18%。编制《延吉市救灾物资储备规划》,投入390余万元,采购救灾物资27种1.7万余件(台套)。与6家单位签订应急物资储备供应代储协议,动态储备各类生活用品、应急期食品。全市各镇、街道均设立救灾物资储备场所,137个村(社区)均设立救灾物资储备点(室、站),形成了“市+镇+村”“实物储备+商(超)代储”相结合的多元化救灾物资储备保障体系。

  风险普查抓重点,把稳治理“方向盘”

  全市完成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并录入数据5.9万余条,推动普查成果多领域应用,对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构)筑物等重要设施全面整改,人员密集场所实现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排查维护各类基础设施与预报预警设施,为重点区域加装消防设施,为无物业居民楼配置800余个微型消防器材柜、9000余件器材。

  投入34亿元实施12个重大涉灾工程项目,涵盖水利治理、市政提升、房屋改造、道路修复等领域。规范化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提升打造229处临时安置点,严格工程抗震设防标准,有效治理地下管网漏损问题。

  建成多功能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平台,构建“综合+专业+社会”救援队伍体系,引进新技术新装备,组建抢险救援队伍3000余人,储备各类抢险物资价值达70余万元,在镇(街道)前置应急通讯设备与物资。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落实三级联动群测群防机制。投入980万元改造地震易发区房屋290户,建成5处市域内宏观地震观测站,实现监测数据省、州、市三级共享。

  夯实基层强末端,筑牢减灾“安全堤”

  延吉市积极整合应急委、减灾委职能职责,互联互通形成“1+8”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构建四级应急管理网格化管理模式,基层应急能力显著提升。实现林长制全覆盖,打造“空天地”全面监测系统,全市连续44年无重大森林草原火灾。严格落实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分段逐一压实责任,对易涝区独居特殊群体一对一包保。及时督促各有关部门巡堤查险,实行防汛驻村制,建立镇、村防汛抗旱责任网格,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领导带班制度,严格遵守突发事件及时上报制度。

  同时,建成集应急避难、科普宣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民族特色综合减灾主题游园和科普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等节点,组织科普宣传活动,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9万余份,播放公益宣传信息3.2万余次,发送公益短信140万余次。充分利用新媒体制作原创短视频,宣传森林防火、防汛等防灾减灾常识,累计播放量50余万次。

  一直以来,延吉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根本遵循,通过推进灾害综合指挥平台建设、建立军地联合协调保障机制、多样性建设应急体系专家库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工作成效稳步提升。下一步,延吉市将持续推动防灾减灾向精细化、实用化发展,积极加快基层应急体系建设,发挥地区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全市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水平。


初审:季芳旭
复审:李军广
终审:王春荣


版权声明

  本平台为《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单位、自媒体转载或者传播《延吉新闻网》《延吉新闻网微信平台》版权内容的,必须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作品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新闻 创城 直播 看见 P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