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参评对象不论户籍所在地,只要是在延吉市生活和工作的社区居民,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体工商业户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只要是能够体现正能量的感人事迹均可参加评选。如果您的身边有这样的“正能量人物”,请您拨打延吉新闻网热线电话0433——4361999,延吉新闻网会及时联系采访,推选“正能量人物”。
她,乐观要强,想为家庭减轻负担;她,白手起家,一路奋斗不言放弃。

崔英子 荆晶 摄
她,就是延吉市依兰镇九龙村“都莱村”大酱厂负责人崔英子。
我得为这个家做点什么
崔英子年轻时当过幼儿园教师、电话交换员、延吉市依兰镇食品厂的会计。1993年,食品厂破产,崔英子也下岗了。当时崔英子的丈夫在邮局工作,一个月赚78块钱。要养活三个女儿,还要赡养婆婆,一家六口人就凭着丈夫一个人的收入生活,日子过得十分困难。怎么办?不能这样下去。想到家里的情况,崔英子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减轻家里的负担。

崔英子为记者展示酿造的酱油 荆晶 摄

储存的大酱 荆晶 摄
开始做大酱的小生意
有了想法,可是没有起步资金,这让崔英子犯了难。想到平时关系不错的邻居崔明玉也没有稳定的工作,崔英子便跟崔明玉商量着两家合伙干,“赚钱了咱俩平分,赔了我自己担着。”如此诚恳的话语打消了崔明玉的顾虑,崔明玉把家里唯一的一头牛卖了1000元钱,递到了崔英子手中。俩人用这些钱买了1000斤黄豆,开始了他们做大酱的小事业。

崔英子在点货 荆晶 摄
果然,崔英子靠着大酱的好味道赢得了顾客的喜爱。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客户都找到崔英子家里来要定大酱,第一次做的1000斤大酱很快就卖完了。崔英子别提多开心了,觉得自己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趁热打铁,赚的钱崔英子和崔明玉没有平分,而是选择继续投资。就这样,俩人继续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小事业。
不忘帮助更多的人
合作的第三年,崔英子开始独立经营大酱生意。曾经的老客户都纷纷约单,当年,就有10000多斤的订单。生意越做越好,崔英子忙不过来,就找来村里没有工作的人帮忙,再付给他们工钱。

崔英子进行大酱包装 荆晶 摄
这对于刚刚起步的崔英子来说,不是个小数目。问到不怕风险吗?崔英子说:“当然也害怕了,但是不投资不建厂,订单跟不上,老客户就没了,就当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挑战吧。”也正是这种果敢,伴着崔英子继续走着她的创业路。
看着崔英子的大酱生意越做越好,村里的其他人也开始学着做起了大酱。崔英子不但没有排斥,反而还耐心地帮助他们,哪个机器自己用着好,就推荐给同村的人。村里人做酱有不明白的步骤,崔英子也都细致地告诉,甚至放多少盐、多少水,崔英子都手把手的教,保证村里其他做酱的人能掌握到手艺。
“不怕被抢生意吗?”记者问。
崔英子摆摆手,说:“哎呀,哪能啊,都是一个村里的人,有钱大家一起赚嘛!”
挺过去总会见到彩虹
由于做大酱是季节性工作,只能在11月份到第二年4月之间进行,这样才不会招苍蝇,保证大酱的卫生。但这就苦了做大酱的人,最初的几年,包括崔英子在内,所有做酱的工人,都要在室外的小院子完成所有的工序。
回忆起当时的日子,崔英子记忆犹新。每天凌晨三点,崔英子就得起来煮豆子,然后挂豆子,盘豆子,晒豆子……连续作业8个小时。由于在室外,又是在冬天,天气非常寒冷,有时候手都冻得不听使唤,遇到大雪天,场面更是可想而知。当问到那个时候那么苦、那么累,是否想过放弃时,崔英子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做生意都一样,谁还没遇到点困难啊,不算什么,挺过来了就好了。”
从曾经300平方米的小院,到现在3000平方米的大酱场;从开始的年产量1000斤,到现在的年产量150吨,崔英子的大酱产品已经远销到俄罗斯、北京、上海等地,被广大消费者认可和喜爱。一路走来,其中的不易与艰辛,想必也只有她自己最清楚。现在,崔英子也正是凭着这股挺过艰辛的坚强与乐观不服输的精神,继续走着她的创业路。
【责编 王春荣 李军广】
版权声明:
本平台为《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单位、自媒体转载或者传播《延吉新闻网》《延吉新闻网微信平台》版权内容的,必须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作品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