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教育60年发展纪实
峥嵘岁月一甲子,沧桑巨变六十载。今年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在历届延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延吉教育事业60年来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建成了与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层次完备、规模适度、水平较高、具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教育体系,2001年率先进入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市行列,2012年,被评为吉林省首批“教育工作先进市”,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州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先进市。
基础教育稳步推进
60年前,延吉市学前教育几乎是空白,大部分是亲邻相帮,一个人照看一个孩子的家庭式托儿所,幼儿园仅有2所,在园幼儿68名,幼儿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中小学共14所,其中,小学11所,初中2所,高中1所,小学在校生6143名,初中在校生1328名,高中在校生 1005名。
经过60年的奋斗,延吉市学前教育得到蓬勃发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不断完善。各中小学校把“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突出教学质量主题,聚焦课堂,积极推进教学开放,教学教研不断深化、教育环境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学生综合能力不断增强。2005年,延吉市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6年,全市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8年在市属农村户籍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免一年学费基础上,推行10%的城市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免交一年学费的政策。2009年以来,通过政府投入、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各部门联合筹措,共资助贫困学生13231人次,投入资金858.69万元,真正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承诺。为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延吉市教育局出台政策,确保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使之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待遇。据统计,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子女在延吉就读人数为8571名。其中在城区就读人数为6442名。2011年,延吉市推行阳光分班政策,在公平教育、均衡教育发展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2012年,延吉市政府投入近500余万元,为全市13所农村学校,购买了17辆校车,切实解决了农村义务教育段中小学生上下学时间交通难问题。
目前,延吉市有各类幼儿园108所,其中公办幼儿园3所,学校附属幼儿园21所,民办幼儿园81所,部队、企业办幼儿园3所,其中省级示范性幼儿园3所、州级示范性幼儿园2所,全市在园幼儿总计14229名,学前三年入学率达到99.9%。中小学共有52所,其中小学23所,初中12所,高中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国办幼儿园3所。普通高中在校学生6581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3658人。初中在校生15622人,小学在校生26255人。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7.3%。高考上线率达到86.7%,录取率达到74.2%。中学流失率城区0.8%、乡镇1.94%,小学无流失生,基础教育形成了稳步向前发展的可喜局面。
民族教育快速发展
60年来,延吉市的民族教育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几乎从无到有、从少数民族儿童“不能上学”到“都上学”、“上好学”的历史性重大飞跃。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教育政策指引下,延吉市进一步确立了优先发展朝鲜族教育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对朝鲜族教育工作的领导,以创办人民满意的全国一流的民族教育为目标,紧紧围绕构建“质量加特色”的朝鲜族教育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积极探索我市朝鲜族教育优质高效的发展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的教育格局。
目前,延吉市朝鲜族学校共有27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7所,小学10所、公办幼儿园 2所、民族联校6所。全市朝鲜族学校在校生18014人,朝鲜族学校教师2285人,师生比例为1:13,专业学历达标率小学为100%、初中为99%。
为了加快发展朝鲜族教育,延吉市进一步完善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证了每年民族教育改革实验和教育科研专项资金15万元,少数民族教育经费30万元,较好地落实了朝鲜族第二胎子女的补助政策。2012年按照全州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延吉市进一步加大朝鲜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朝鲜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提高60%,即:初中由原来的700元提高至1135元,小学由原来的500元提高至815元。同时,出台学前一年的朝鲜族幼儿园和幼儿园朝鲜族班级免学费、朝鲜族高中免学费政策,今年已开始全面实施。
多年来,延吉市朝鲜族教育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核心,坚持优先发展朝鲜族教育,努力构建“质量加特色”的朝鲜族教育改革和发展模式,以双语教学、小班化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为重要构成模块的综合性教育改革开始取得全面、实质性进展,朝鲜族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切实提高学生双语水平,我们不断深化“一主四辅”组合式模式,实验覆盖了延吉市中小学各学年段的所有班级,基本实现了“双语化”和“双语兼通”目标,学生的双语水平特别是汉语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得到了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认可。2008年,延吉市朝鲜族小学起始年级开始启动小班化教育,到目前,小班化教育已在小学各学年段和初中一年级得到全面普及,小班化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民族文化教育在我市朝鲜族中小学得到全面推广。在通过民族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同时,延吉市注重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渗透民族文化,同时注重结合民族区域特点,打造民族艺术教育特色,在注重学校艺术教育普及推广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挖掘和培养各类艺术人才。
近年来,延吉市先后接待广西、云南、内蒙、四川等少数民族教育考察团,他们对全市民族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2009年,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考察中央小学时说:“没想到,延吉还有这么好的民族教育。”2011年,《吉林日报》头版刊登了题为“质量提升、特色鲜明——延吉市民族教育结硕果”一文,对外宣传了延吉市民族文化教育的成果。
德育工作形成体系
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思想教育阶段性发展的需求,延吉市各学校不断修正课内教育内容,提出和开展不同主题的各类课外教育活动。进入90年代,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各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德育工作,将德育融进课堂,强化传统美德和课外教育。但是在德育工作的历程中,尤其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社会上存在着“成绩”是硬道理,无论是对学校的评价还是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以学生考试考出的“分”数为标准,片面追求高升学率,这一点就导致了许多学校、教师把提高成绩放在首要位置,德育工作置于从属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在进入21世纪后,德育工作更为重要和紧迫。2007年,延吉市成立了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建设了中小学实践基地校,2009年,延吉市教育局加大德育工作力度,将德育从基础教育科分离出来,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办公室,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探索和构建了“直指心灵的德育”工作体系,其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价值存在,更加关注内心体验在人“自我生成”过程中的重大意义,始终贯穿了“体验—内省”的基本范式,重视思路导向和操作路径的顶层设计,强化机制建设,其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品质教育五个方面。在“直指心灵的德育”理念指导下,延吉市先后创新开展了晨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信仰教育、“多一份责任,多一份美好”责任主题教育、“亲情周”情感主题教育、“每周一案”法制宣传教育、环境教育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系列特色主题教育活动,探索了以“情景体验、问题讨论、情境模拟、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的中小学思品课程教学改革和以“专题讲座、校园心理剧、团体(个体)咨询”为主要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注重“活力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推进校园广播(电视、媒体)建设,活跃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创办乡村少年宫,积极实践志愿者、慈善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典型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1年,延吉市成功承办了吉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直指心灵的德育实践”荣获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
师资力量日益雄厚
过去,民间普遍流传的一句俗语“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它充分反映了教师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待遇。
现在的教师待遇无疑是教育变化最大的写照,不管退休教师还是在职教师,工资收入,大幅提升,即使扣除物价上升指数,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前所未有,且具有稳定性。
经过60年的奋斗,终于打造了一支素质较高、配置合理、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且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非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师德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学科检测评价机制,实行了教师“凡进必考”的准入制度等,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雄厚的师资基础。
如今,延吉市高中学校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教师有493人、达标率99.20%,城区初中学校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有1118人、达标率99.91%,农村初中学校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有262人、达标率97.76%,城区小学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教师有1283人、达标率100%,农村小学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教师有439人、达标率100%。现有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702名,占专任教师的44.77%。拥有一批德艺双馨、教有专长、在全州乃至全省具有较高声望的名校长、名教师。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建州初期,延吉市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楼是平房,规模很小,尤其农村学校,教室只有一排平房,几乎没有一套像样的桌椅,课桌、凳子都是长条的,很窄很高,地面是用砖块铺成的,高低不平,操场是裸露的土地,一遇下雨天,学生的鞋就被灌成泥汤包,冬天最难过,教室里只能生炉子,如果天气不好,煤烟排不出去,呛得学生直咳嗽流眼泪。各学校教学设备极其简陋,没有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也很少,各中学一般只有简易的理化实验室仪器和生物模型标本,没有专用实验室,学生很难上一堂完整、具有实效性的实验课,但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各级政府对延吉教育愈来愈重视,教育经费投入成倍增长,由建州初期的不足7万元到2011年7.7亿元。
近三年来,校舍维修投入达到8000余万元。同时抓住国家扩大投资规模的机遇,扎实推进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从2009年至2012年,总投入5.2亿用于改造或重建29所学校,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实现校园面貌“三年大变样”的目标。在教育技术装备方面,“十一五”期间,共新建实验室114间,实验室总面积达到14874m;共计投入174.9万元购置图书,全市生均图书册数达到了28册;投入1200万元,购置了3183台计算机;投入800万元,购置200余套交互式书写屏、400台电视等电教设备改善中小学电教设施。每所学校均建有一间以上现代化的多媒体电教室,实现了“校校通”工程,城区中小学全部完成了“班班通”工程,依法做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目前,各学校硬件得到了全面改善,校园内不仅设施齐全、装备先进,而且环境优美,学生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幸福地生活。
继往开来续写华章
延吉教育发展60年,是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60年,完成了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办好教育为人民”再到“实现人民满意教育”的历史转变。60年里,延吉教育屡获殊荣:延吉市荣获“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德育工作优秀案例、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吉林省先进教育市、吉林省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吉林省教育系统普法先进集体、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延边州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延吉市纪检检查工作先进集体、延吉市十佳软环境建设先进集体、延吉市先进基层党委等,仅近三年就荣获近百个荣誉。
成绩属于过去,荣誉鞭策未来。延边州60华诞是延吉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延吉教育又站在了迈向未来的历史新起点,延吉教育人将继续探索适应长吉图开发开放和“延龙图”一体化的教育发展新途径,努力创办事业发展一流、教育质量一流、德育建设一流、体卫艺发展一流、教育服务一流、师资队伍一流、办学条件、后勤保障一流的人民满意的朝鲜族教育和基础教育,使教育成为延吉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优势,提升延吉教育在吉林省内乃至东北亚的影响力。
60年风雨历程,延吉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积淀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全体教育工作者将继续秉承优良传统、坚持科学发展,不断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推进教育改革,正以追求一流的气魄、脚踏实地的姿态,向着更高远的目标迈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浩荡洪流中,续写延吉教育的华彩篇章!(来源:延边信息港)
版权声明:
本平台为《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单位、自媒体转载或者传播《延吉新闻网》《延吉新闻网微信平台》版权内容的,必须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作品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