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融媒集萃
图片新闻
记者文集
专题专栏
融媒直播
延吉概况 延吉新闻 社会民生 公示公告 媒体报道 街区新闻 周边县市 旅游指南 教育资讯 机关党建 青年延吉
您当前的位置:延吉新闻网 [YanJiNews.com] > 新闻中心 > 吉林新闻 > 正文

火爆持续!“肆季南河”何以成为今夏长春最热文旅地标?

2025-08-05  标签: 来源:吉网
  7月末的长春,一个名字突然在社交网络中刷屏——肆季南河

  7月26日,长春肆季南河正式与游客见面。尽管天公不作美,仍旧吸引了10万人次游客,一举创下长春文旅项目首日客流新纪录,开放首日便登上抖音同城榜TOP1。

  一周过去,火爆持续。开车去往肆季南河的路上,离景区还有三四公里远,道路两旁的停车位已停得满满当当。

  景区里更是人头攒动,孩子们在粉色沙滩上赤着脚堆城堡,情侣依偎在一起拍照,人们追着盛装巡游队伍击掌互动……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愉悦放松的笑容。

3fde35baedf91eba36b912ffbce527b.jpg

  借用网友的一句话:全市的小孩好像都来了。

  肆季南河,何以有如此魅力?

  稀缺性体验:内陆城市的“海滨”情节

  长春有海了!

  内陆城市对海的渴望,被肆季南河精准拿捏。

  作为长春首个滨河城市文旅商综合体,肆季南河突破内陆城市地理限制,营造“类海滨”度假场景,以差异化和稀缺性体验迅速破圈。

  约2万平方米粉色沙滩沿伊通河岸铺展,成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人造粉色沙滩景观。猛犸营地、甜心舞台、生态盲盒墙等网红打卡点,为休闲增添几分趣味。

  毗邻伊通河的金色沙滩露营帐篷林立,孩子们踩水嬉戏。

  红嘴鸥赶海公园甚至可以抓泥鳅、抓螃蟹,谁能拒绝家门口赶海的诱惑?

  全时段运营:一天玩出N种花样

  肆季南河自7月26日开放,为期37天的“伊通河岸生活节”也同步拉开帷幕。

  每天上午10点,喷泉表演拉开全天欢乐序幕。岸边商业楼宇的阳台变身艺术舞台,小提琴手奏响春弦·阳台音乐会,独特表演形式吸引游客驻足。

  午后,盛装巡游队伍穿梭人群,孩子们围着队伍欢呼雀跃。沙滩电影院则放映经典影片,让游客在细沙上感受沉浸式观影。

  暮色降临,水幕光影秀震撼登场。东北最大百米宽水幕,通过激光投影,将长春文化符号与市民笑脸呈现于天地之间,当 “我们如此热爱长春” 的主题画面浮现,引发全场情感共鸣。

  多元业态:化“流量”为消费“增量”

  不只人气旺,消费拉动作用同样明显。

  市集区50余个摊位,有小食轻餐、艺术咖啡和精酿啤酒。小回酿造、阿一大串、姚记鸡蛋灌饼等美食香气四溢。

  “神兽商店”文创品店内人流络绎不绝。手机壳、陶瓷杯垫等文创产品融入肆季南河元素,工作人员身着特色服饰,吸引小朋友合影互动。

  40余艘水上观光游船载着游客沿河游览,泵道公园聚集极限运动爱好者,赶海公园实现生态教育与亲子互动融合……

  根据肆季南河项目运营方中庆文旅8月3日公开的数据,自26日开放起,公园总客流超50万人,累计销售额超300万元。

  配套完备:便民友好有温度

  为方便广大游客到访,肆季南河特在轨道交通4号线/6号线福祉大路站开通旅游专线临时接驳点,每20分钟一趟,直达粉红沙滩站。

  对自驾的游客也很友好。为避免停车难影响游客体验,肆季南河附近开发了三处停车场,总面积约66万平方米,目前免费停车。

W020250803860970659674_副本.jpg

  有一个被频繁提到的细节格外暖心。在提供免费沙滩露营区的同时,肆季南河还设立喷淋洗脚处,解决游客玩沙后的清洁困扰。

  园区还设有母婴室与休息区,邻近小朋友最多的糖果乐园,配备空调及哺乳空间,避免公共场合的喂养尴尬。

  除此之外,社交媒体在前期传播中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很多人第一次知道肆季南河,都源于那片梦幻的粉沙滩。在正式开放约一周前,#长春神秘粉色沙滩话题冲上同城热搜,许多人在评论区追问“这是哪儿”。

  特别是开放首日,游客打着伞在雨中狂欢;RIver河岸音乐节多元曲风演出引万人合唱;水幕光影秀配上璀璨烟火点亮城市夜空……

  这些令人心潮澎湃的画面,再一次刷屏社交网络。

  以自然生态为基底,融入文化、休闲、消费等多元业态,肆季南河为市民游客打造了一处综合性城市休闲地。

  当孩子们的笑声在沙滩上回响,当伊通河的波光倒映“我们如此热爱长春”的宣言,经历十年治理阵痛的伊通河在这一刻迎来蜕变新生。而肆季南河的火爆早已超越单纯客流数字——它正以一场生动试验,探索市文旅融合与生态共生的新范式。

  来源: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初审:王栋

  复审:李军广

  终审:王春荣

微信 扫一扫 关注《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