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医疗保障队中的90后:奉献冬奥 吾辈担当
2022-02-23 标签: 来源:中国新闻网
冬奥会医疗保障队中的90后:奉献冬奥 吾辈担当
1996年出生的聂晓亚已在张家口赛区闭环内工作了两个多月,忙得没时间也没机会买“冰墩墩”。聂晓亚是北医三院崇礼院区(以下简称“崇礼院区”)的护士,由于闭环内防疫工作需求,她每天都过着标准的“两点一线”式生活:出了酒店,坐大巴车直达医院,下了班再坐大巴车回酒店。
医疗保障是北京冬奥会保障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北京冬奥会的3个赛区中,张家口赛区产生51块金牌,是3个赛区中最多的,其相关保障任务最重。崇礼院区是离张家口赛区最近的医院,承担了救治所有由赛场转出治疗的运动员与赛事相关保障人员、政府官员、媒体记者等闭环内约3万人的医疗服务职责。
张家口赛区闭环内的医疗保障工作共由130余人承担,其中崇礼院区派驻82人、北医三院派驻22人。为了让他们在4个月的闭环工作中不感染新冠病毒,在北医三院感染管理处工作的90后赵心田先后制订了38项工作流程,对所有进入闭环工作的医护人员和工勤人员进行了4轮“一对一”穿脱防护装备的考核。
把这些医疗保障工作者送入闭环后,赵心田每天通过摄像头监测他们防护装备的穿脱情况。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我已经能通过他们按酒精凝胶瓶的方式,分辨出谁是谁。”
截至目前,张家口赛区闭环内没有一名医疗保障工作者感染新冠病毒。
如果说赵心田是不直接接触病人的幕后守护者,那么崇礼院区党政办公室的段雅静则在“幕后的幕后”——她负责闭环内130余人的党务、新闻采写工作和后勤保障协调。
1996年出生的段雅静被大家称为“宿管阿姨”。房间太热了、屋里没水了、忘拿房卡了……医疗保障团队在生活中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找她帮忙解决。段雅静告诉记者,自己基本上不用定闹钟,每天早晨7点左右准会有人发微信。
保障冬奥会,听起来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然而这件“高大上”的事情在执行时会被拆解成无数件看似稀松平常的小事,这些事情本身并没有光环。当它们一股脑儿压在段雅静的肩上时,她曾感觉自己快扛不住了。
130余人陆续进入闭环时,是段雅静最忙的时候,“手机的提示音就没停下来过,像是被粘在了手上,经常有几个人同时打电话进来”。如果要去医疗工作区域拍照,需要穿防护服,不能带手机,等她再出来的时候,手机上会有20多个未接来电和几十条微信留言,她在更衣室回消息就得用半个多小时。
一段时间高强度工作的锻炼,让段雅静处理事务变得更加沉稳和有条理。有不熟悉的医护人员和段雅静接触后,都不敢相信她是1996年出生的。
在医疗工作区,段雅静用相机拍到了医护人员穿着正压防护服站在手术台上6个小时流下的汗珠,也拍到了他们双膝跪地为患者缝针的背影,还拍到过受伤痛折磨的外国运动员在被救治后,为中国医生竖起大拇指。
被镜头定格下的这些焦点和那些没被拍到的日常点滴,都是“奉献冬奥,一生荣光”的注脚。在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100天时,崇礼院区党支部召开誓师大会,段雅静作为领誓人,带领所有参会人员宣读了“冬奥盛会,华夏荣光。国家使命,吾辈担当……”的庄严誓词。读完誓词之后,大家在一面印有“奉献冬奥,一生荣光”的旗帜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回顾在闭环内的工作时,崇礼院区急诊科90后医生樊姝婧感受最深的是,闭环内的诊疗工作更需要耐心和人文关怀,因为可能会接诊到没来得及上场就受伤的运动员,还会碰到为这次冬奥会准备很久的志愿者可能因为伤病需要提前“出环”。“我们不仅要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还要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这次任务。对我们来说,挑战很大,每次来病人,我们都尽可能地去帮助鼓励他们。”
1996年出生的聂晓亚已在张家口赛区闭环内工作了两个多月,忙得没时间也没机会买“冰墩墩”。聂晓亚是北医三院崇礼院区(以下简称“崇礼院区”)的护士,由于闭环内防疫工作需求,她每天都过着标准的“两点一线”式生活:出了酒店,坐大巴车直达医院,下了班再坐大巴车回酒店。
医疗保障是北京冬奥会保障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北京冬奥会的3个赛区中,张家口赛区产生51块金牌,是3个赛区中最多的,其相关保障任务最重。崇礼院区是离张家口赛区最近的医院,承担了救治所有由赛场转出治疗的运动员与赛事相关保障人员、政府官员、媒体记者等闭环内约3万人的医疗服务职责。
张家口赛区闭环内的医疗保障工作共由130余人承担,其中崇礼院区派驻82人、北医三院派驻22人。为了让他们在4个月的闭环工作中不感染新冠病毒,在北医三院感染管理处工作的90后赵心田先后制订了38项工作流程,对所有进入闭环工作的医护人员和工勤人员进行了4轮“一对一”穿脱防护装备的考核。
把这些医疗保障工作者送入闭环后,赵心田每天通过摄像头监测他们防护装备的穿脱情况。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我已经能通过他们按酒精凝胶瓶的方式,分辨出谁是谁。”
截至目前,张家口赛区闭环内没有一名医疗保障工作者感染新冠病毒。
如果说赵心田是不直接接触病人的幕后守护者,那么崇礼院区党政办公室的段雅静则在“幕后的幕后”——她负责闭环内130余人的党务、新闻采写工作和后勤保障协调。
1996年出生的段雅静被大家称为“宿管阿姨”。房间太热了、屋里没水了、忘拿房卡了……医疗保障团队在生活中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找她帮忙解决。段雅静告诉记者,自己基本上不用定闹钟,每天早晨7点左右准会有人发微信。
保障冬奥会,听起来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然而这件“高大上”的事情在执行时会被拆解成无数件看似稀松平常的小事,这些事情本身并没有光环。当它们一股脑儿压在段雅静的肩上时,她曾感觉自己快扛不住了。
130余人陆续进入闭环时,是段雅静最忙的时候,“手机的提示音就没停下来过,像是被粘在了手上,经常有几个人同时打电话进来”。如果要去医疗工作区域拍照,需要穿防护服,不能带手机,等她再出来的时候,手机上会有20多个未接来电和几十条微信留言,她在更衣室回消息就得用半个多小时。
一段时间高强度工作的锻炼,让段雅静处理事务变得更加沉稳和有条理。有不熟悉的医护人员和段雅静接触后,都不敢相信她是1996年出生的。
在医疗工作区,段雅静用相机拍到了医护人员穿着正压防护服站在手术台上6个小时流下的汗珠,也拍到了他们双膝跪地为患者缝针的背影,还拍到过受伤痛折磨的外国运动员在被救治后,为中国医生竖起大拇指。
被镜头定格下的这些焦点和那些没被拍到的日常点滴,都是“奉献冬奥,一生荣光”的注脚。在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100天时,崇礼院区党支部召开誓师大会,段雅静作为领誓人,带领所有参会人员宣读了“冬奥盛会,华夏荣光。国家使命,吾辈担当……”的庄严誓词。读完誓词之后,大家在一面印有“奉献冬奥,一生荣光”的旗帜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回顾在闭环内的工作时,崇礼院区急诊科90后医生樊姝婧感受最深的是,闭环内的诊疗工作更需要耐心和人文关怀,因为可能会接诊到没来得及上场就受伤的运动员,还会碰到为这次冬奥会准备很久的志愿者可能因为伤病需要提前“出环”。“我们不仅要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还要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这次任务。对我们来说,挑战很大,每次来病人,我们都尽可能地去帮助鼓励他们。”
微信 扫一扫 关注
《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中国青年报】延吉打造“青年活力型”城市 在北京上学和工作10年后,吴振宇辞掉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到家乡吉林省延吉市创业。和他一起从一线城市回到延吉的3位同乡,成了他的创业 ...
- 【国际在线】延吉入选“国家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城市” 国际在线吉林频道消息: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优化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布 ...
- 【今日吉林】延吉市卫生健康局召开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大会 1月26日,延吉市卫生健康局召开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大会,全面总结市卫健系统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情况,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基层党组 ...
- 【央视·振兴路上】延边泡菜师带出产业链 日前,人社部等20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劳务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促进劳务品牌发展。在劳务品牌的建设过程中,延边州将民族特色和传统 ...
- 【新华社】吉林延吉 学生参加托管 开启多彩寒假生活 为落实双减政策,解决假期孩子看护难问题,从1月10日起,吉林省延吉市教育局实施假期托管服务,学生们开启丰富多彩的寒假生活。 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