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博物馆:传承历史文脉,讲好延边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延边十周年集中采访报道之一
2025-07-03 标签: 来源:延吉新闻网
—— 编者按 ——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延边十周年,也是延边振兴发展、跨越赶超的关键之年。为全面展现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砥砺奋进、奋发有为的生动实践,7月2日至15日,州委宣传部组织媒体开展集中调研采访活动,为推动延边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延边新篇章凝聚强大合力。从即日起,延边日报推出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我州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敬请关注。
“延边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近15000件(套)……”7月2日,随着暑假临近,延边博物馆迎来了客流高峰。展厅里,讲解员金红艳声情并茂地为游客讲解。
延边博物馆内珍藏的一件件文物、一个个展品,生动阐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延边的发展历史,更是展示延边社会变迁、民族融合、文明汇聚、文化互鉴的生动写照。
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延边,一下飞机便前往延边博物馆,听取延边州总体情况介绍,并参观了延边州成就展和朝鲜族民俗展。
十年来,延边博物馆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把传承历史文脉与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有机结合起来,以丰富多彩的展览和活动讲述延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丰富展览形式,让博物馆“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一份光荣使命。”延边博物馆副馆长许家强说,近年来,延边博物馆积极运用新兴科技手段在每个展厅或公共区域设置互动体验区域,并综合运用文物实物、图文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让参观者实现从“参观”到“参与”的角色转换,直观地感受延边独特的文化魅力。
“轻轻一点即可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真是很奇妙的体验。”游客田女士点击馆内的“触魔墙”,几十件馆藏文物就以3D形式呈现在她面前,为她开启了了解延边历史的“新视界”。
为了使丰富的展品“活”化呈现,延边博物馆创新“互联网+博物馆”展览模式,增加光雕投影、全息成像、文物拼图等互动项目,并通过“云游延边博物馆”、抖音平台直播等形式扩大文物展示的覆盖面。
开展特色活动,让博物馆“火”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为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近年来,延边博物馆积极开展流动展览进校园、进社区等“五进”行动,宣讲延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激发各族群众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五进”行动迄今已开展相关活动80余场,覆盖各族群众1.5万余人。

5月15日,延边博物馆联合延吉市河南街道白丰社区开展“‘流动博物馆’进社区 文化惠民润心田”主题活动。该馆讲解员向社区居民讲述了民族英雄吴大澂在中俄边界谈判中据理力争、寸土不让的爱国壮举,并一起体验传统拓印技艺,增强大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以我国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品鉴别样年味”“博物馆里话铸牢”等活动,邀请各族群众参加体验拓印纳福、投壶、剪窗花等活动,让各族群众更直观、更生动地了解、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截至目前,该馆共举办相关活动200多场次,累计参与人数达30余万人次。
延边博物馆还积极构建文物展览“走出去、引进来”格局,推出的《礼衣雅蕴——朝鲜族传统服饰展》等展览已应邀赴国内13个省(区)19家博物馆展出,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了解延边独特的民俗文化,引进并举办《木影流光——福建金漆木雕展》等优秀展览,有效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
开发文创产品,让博物馆“潮”起来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不断升温,不少栩栩如生、美观实用的文创产品以“小而美”的姿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记者在延边博物馆一层看到,一家名为“延博文创”的门店里人潮涌动。游客们正精心挑选着心仪的文创产品,多位小朋友则聚在一起“集章打卡”,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希望这些带有‘延边元素’的文创产品能让广大游客更好地了解延边。”延博文创店店长徐昆介绍说,延边博物馆深入贯彻上级部门关于繁荣文旅消费市场的部署,积极开展文创产品培育行动,目前已累计开发冰箱贴、相框、笔记本、明信片等近20种文创产品,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文创产品做工很精美,想多买几样带回家。”来自北京的游客郭子皙对店内不少产品产生了浓厚兴趣。她说,这些产品让她对延边有了进一步了解,回家后会与家人朋友分享在延边旅行的收获,吸引他们到延边旅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延边博物馆将进一步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开发完善品牌教育项目,拓展线下线上教育新阵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博物馆力量。”许家强说。
来源:延边网
初审:王栋
复审:李军广
终审:王春荣
微信 扫一扫 关注
《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