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们市月晴镇打造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
——从“各自为战”到“链式共兴”
2025-06-17 标签: 来源:延吉新闻网
近年来,图们市月晴镇立足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依托月兴“中心村”党委,以“中心村联建”为核心引擎创新构建“联建种植基地、联建加工体系、联建循环模式”三段式发展模式,推动水口、杰满、榆基、笠峰等4个村从“各自为战”到“链式共兴”,形成了“产业互嵌、资源共享、人才互动”的乡村振兴新模式,2024年四村通过联动,村集体收入同比增长1.2%。
月晴镇月兴“中心村”党委统筹水口、杰满两个村的土地资源打造“智慧种植+品牌培育”双轮驱动的粮食产业集群,以科技赋能高标准农田、以品牌引领有机产业链、以标准共建协同发展体,全面带领村民走向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杰满村依托2公顷高标准农田引入科学灌溉技术,建成科学化种植示范区,2024年水稻亩产从650公斤提升至700公斤,增幅达7.7%。水口村党支部整合20公顷有机稻田,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发大米品种,采用“党支部+农户+订单农业”模式打造“月晴水香”大米品牌,品牌溢价率达10%,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两个村还通过“杰满研发、水口创牌”分工协作,种植低升糖功能性水稻唯农203大米品种,统一制定绿色水稻种植标准,构建起“技术共研、渠道共享、人才共育”的联建机制,实现种植端标准化、品牌端高端化,两个村年均增收2.9万元。
针对农产品附加值低的痛点,月晴镇月兴“中心村”党委统筹水口村大米加工、笠峰村秸秆利用需求,打造“粮食加工—秸秆转化—畜牧养殖”产业闭环。水口村引入晒米机、选米机、磨米机、色选机、真空包装等二十余种设备,将糙米加工成胚芽米等高附加值产品,每吨利润从700元提升至1500元。周边村将玉米秸秆打捆后定向供应笠峰村养殖合作社,年消化秸秆584吨,既解决秸秆焚烧污染问题,又为养殖户降低了饲料成本。
月晴镇联合相关单位成立电商运营中心,签约本地网红主播5名,2024年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销售粮食,电商销售规模较联建前增长5倍,线上销售额占比达35%。
笠峰村依托81头延边黄牛、40只黑山羊养殖基地建设“畜牧粪污—稻田施肥”循环系统,年生产有机肥200余吨,实现种植化肥使用量减少10%,形成“养殖减排—种植增绿”的生态闭环。水口村利用加工车间闲置空间开发“大米文化体验馆”和“农产品DIY手工体验馆”,推出“稻谷脱壳—有机米加工—米酒酿造”研学项目,年接待游客8000人次,研学收入达15万元。杰满村打造“水稻、玉米高产”体验基地,推出“我在月晴有亩田”共享稻田认领计划、举办“坐上农机去月晴”体验活动、开展“沉浸式”农耕直播活动,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2.85万元。
“三链联建”模式打破了村域壁垒,实现了“单一村域经济”向“集群产业经济”的跨越。这种“上游种粮、中游加工、下游循环”的产业联动路径,不仅展现了党建引领下“小村抱团、链式崛起”的强大动能,而且为边境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月晴样本”。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鑫君
来源:延边新闻网
联建种植基地 筑牢产业“上游链”
月晴镇月兴“中心村”党委统筹水口、杰满两个村的土地资源打造“智慧种植+品牌培育”双轮驱动的粮食产业集群,以科技赋能高标准农田、以品牌引领有机产业链、以标准共建协同发展体,全面带领村民走向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杰满村依托2公顷高标准农田引入科学灌溉技术,建成科学化种植示范区,2024年水稻亩产从650公斤提升至700公斤,增幅达7.7%。水口村党支部整合20公顷有机稻田,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发大米品种,采用“党支部+农户+订单农业”模式打造“月晴水香”大米品牌,品牌溢价率达10%,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两个村还通过“杰满研发、水口创牌”分工协作,种植低升糖功能性水稻唯农203大米品种,统一制定绿色水稻种植标准,构建起“技术共研、渠道共享、人才共育”的联建机制,实现种植端标准化、品牌端高端化,两个村年均增收2.9万元。
联建加工体系 延伸产业“下游链”
针对农产品附加值低的痛点,月晴镇月兴“中心村”党委统筹水口村大米加工、笠峰村秸秆利用需求,打造“粮食加工—秸秆转化—畜牧养殖”产业闭环。水口村引入晒米机、选米机、磨米机、色选机、真空包装等二十余种设备,将糙米加工成胚芽米等高附加值产品,每吨利润从700元提升至1500元。周边村将玉米秸秆打捆后定向供应笠峰村养殖合作社,年消化秸秆584吨,既解决秸秆焚烧污染问题,又为养殖户降低了饲料成本。
月晴镇联合相关单位成立电商运营中心,签约本地网红主播5名,2024年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销售粮食,电商销售规模较联建前增长5倍,线上销售额占比达35%。
联建循环模式 激活产业“延伸链”
月晴镇月兴“中心村”党委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导向,通过“农业种植—精深加工—文旅体验”全链贯通,构建“一产打底、二产增值、三产引流”的产业生态,2024年三产融合产值超900万元。笠峰村依托81头延边黄牛、40只黑山羊养殖基地建设“畜牧粪污—稻田施肥”循环系统,年生产有机肥200余吨,实现种植化肥使用量减少10%,形成“养殖减排—种植增绿”的生态闭环。水口村利用加工车间闲置空间开发“大米文化体验馆”和“农产品DIY手工体验馆”,推出“稻谷脱壳—有机米加工—米酒酿造”研学项目,年接待游客8000人次,研学收入达15万元。杰满村打造“水稻、玉米高产”体验基地,推出“我在月晴有亩田”共享稻田认领计划、举办“坐上农机去月晴”体验活动、开展“沉浸式”农耕直播活动,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2.85万元。
“三链联建”模式打破了村域壁垒,实现了“单一村域经济”向“集群产业经济”的跨越。这种“上游种粮、中游加工、下游循环”的产业联动路径,不仅展现了党建引领下“小村抱团、链式崛起”的强大动能,而且为边境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月晴样本”。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鑫君
来源:延边新闻网
微信 扫一扫 关注
《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