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级社工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
民昌社区坚持系统思维,从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保障措施三个维度构建志愿服务体系。健全组织体系,建立“社区党委-志愿服务总站-专业服务队”三级组织架构,整合43名专业社工、5支特色志愿服务队、2个专业社工组织、28家共建单位资源,形成“一体多元”的组织网络,通过“网格微家+执委工作室”模式,实现志愿服务阵地全覆盖;完善运行体系,创新推出“需求征集-项目设计-招募培训-服务实施-评估反馈”五步工作法,建立志愿服务闭环管理机制,实现志愿者注册、活动发布、服务计时、积分管理等闭环操作,注册志愿者占居民总数的28%;强化保障体系,制定《社区志愿者管理办法》《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设立志愿服务专项经费,建立“道德银行”积分激励模式,创新“公益+商业”积分兑换机制,为志愿服务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红雁志愿者在青年助游亭开展夏日送清凉活动
打造“四大平台”,拓展志愿服务实践载体
民昌社区着力打造多元化的志愿服务平台,让志愿服务有场所、有项目、有活力。依托全州首家“匠人工作室”,开发6大类40款文创产品,培育“妈妈工匠”团队实现人均月增收1200元,让志愿服务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目前,已有15名匠人志愿者长期驻点服务。着力打造“创享空间”创业孵化平台,面向新就业群体提供创业支持,吸引25名创业者入驻,开展创业培训50余次,服务就业群体3000余人。构建“文旅驿站”特色服务平台,在水上市场建成新兴街道“青年助游亭”,组织志愿者开展早巡活动2000余次,服务游客10余万人次,解决游客急难愁盼问题800余件,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亮丽窗口。通过“暖心食堂”民生服务平台,创新“市场运营+公益补贴”模式,日均服务老人及新就业群体100人次,累计受益超过5.2万人次。组建“红雁帮帮队”提供精细化服务160余次,实现居民“微心愿”58个。

社区匠人馆“妈妈工匠”展示传统手工艺制作
创新“五化模式”,提升志愿服务专业水平
民昌社区积极探索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路径,推动志愿服务提质增效。将志愿服务活动转化为具体项目,如入围全省志愿服务大赛的“红雁助游”项目累计服务1386人次,“银发讲堂”项目开展活动45场,确保志愿服务有目标、有计划、有评估。依托红雁社工组织,研发12个标准化服务包,开展志愿者技能培训45场,培育专业志愿者骨干86名,实现从“热情服务”向“专业服务”转变。建立“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机制,年均精准办理民生事项4200余件,服务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通过“道德银行”积分机制激发居民参与热情,整合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资源,形成“人人愿为、人人可为”的志愿服务氛围。五是品牌化打造。“红雁助游”“吉社伙伴后顾无忧”2个项目获评省州级优秀项目,相关经验被各级媒体宣传推广。
通过系统化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民昌社区实现了从“零星分散”到“系统规范”的转变。2025年2月,民昌社区也入选全国“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社区。目前,社区志愿者人数达到1518人,占常住人口的28%;年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20场次,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0万小时;居民满意度从过去的82%提升到95%以上。
初审:季芳旭
复审:李军广
终审:王春荣
版权声明:
本平台为《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单位、自媒体转载或者传播《延吉新闻网》《延吉新闻网微信平台》版权内容的,必须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作品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